- 中心创建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情况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情况
------李瑞
1 协同创新体前期合作基础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是大力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建设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为建成具有国内高水平的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以“2011计划”总体精神为指导,本协同创新中心由西安财经学院为牵头,以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省部级科研基地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为创新平台,依托“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企业管理学”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以延安市发改委、榆林市发改委、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等4家政府机构与企业为协同合作单位,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分工协议,突破了创新主体之间壁垒,初步建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生产决策”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前期学科建设和科研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协同合作单位也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与代表性,目前已正式开展多项合作,协同创新工作正有序开展。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建立
(1)2012年我校与延安市发改委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
(2)2012年我校与榆林市发改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
(3)2012年我校与区域内领头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4)2012年我校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签署协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人员交流与培训
(1)2012年至今,我校与延安市发改委互派科研人员与政策研究人员挂职锻炼,并为延安市发改委举办多期行政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2)我校为榆林市发改委开展技术干部培训,并互派人员挂职交流;
(3)2012年至今,我校为延长石油集团中层干部举行了3期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统计领域的专业培训,并派出多名师生进入企业挂职以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4)我校与长庆油田公司积极推进企业人员培训与高校科研人员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合作。
课题项目协同研究
(1)2012年至今,我校与延安市发改委、榆林市发改委协同开展多项资源富集区域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项目研究,并参与多项区域发展与建设规划项目;
(2)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我校研究人员与延长石油、长庆油田相关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协同开展多项能源型企业管理创新课题研究。
协同创新基地建设
(1)2012年我校会同延安市发改委、榆林市发改委研究人员在延安市、榆林市多县区建立经济社会运行观测研究基地;
(2)我校与延长石油、长庆油田研究人员在企业生产一线协同建立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能源产业研究与培训中心。
自2012年以来,我校与4家合作单位集聚了陕西省区域内能源资源领域“政、产、学、研”的优势资源,前期开展的协同创新合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跨部门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体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2 协同创新体组建形式与分工
协同创新体的组建形式
“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自愿参加并签订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集聚创新资源,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政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有效合作,推动陕西省资源富集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完善能源产业的高效利用开发,促进能源富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体由西安财经学院牵头,延安市发改委、榆林市发改委,以及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等政企单位协同参与创立,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协同合作,形成“开放、互补、集成、高效、共赢”的协同创新体新模式(参见下图)。
协同创新体的分工
“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在西安财经学院省部级科研基地、省级重点学科平台和多家战略合作机构基础上成立的,主要成员单位构成及其在协同创新中心的任务分工如下:
1、牵头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任务分工:
(1)负责中心的筹建、组织愿景、目标定位、管理章程、机构设置、制度制定、人员聘任、评价考核、日常运行等管理工作。
(2)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拓宽协同创新体的参与面,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围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持续性的协同性、创新性研究。
(3)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在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积极拓展和有效实现协同创新中心的多种功能。
(4)以研究开发、合作转化、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四大体系”建设为基础,与合作共建单位和研究团队形成有效的网络化组织体系,不断提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水平,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创新人才的多元交流互动。
2、政府部门:延安市发改委、榆林市发改委
任务分工:
(1)指导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工作;
(2)指导确立协同创新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并为研究提供指南和咨询;
(3)选派地方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到西安财经学院相关院系学习进修;
(4)接受西安财经学院相关教学科研人员、优秀研究生到地方政府部门挂职;
(5)邀请西安财经学院在当地设立教学科研基地,并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支持;
(6)指导和协助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培训工作。
3、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任务分工:
(1)向我校及其他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提供教育实践基地,并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2)设立技术研发基地,与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发科技创新项目,并对科技合作项目进行资金支持;
(3)选派优秀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到西安财经学院相关院系学习进修;
(4)接受西安财经学院相关教学科研人员、优秀研究生到企业挂职;
(5)指导和协助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培训工作。
3 人才团队组建结构、方式与规模
我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了来自西安财经学院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与3个省级重点学科、延安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榆林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的高素质专业研究人员,现拥有在国内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占研究队伍的二分之一以上。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胡健教授、铁卫教授和焦兵教授为代表的稳定学术团队,该团队集中了一批高职称、高学历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团队共拥有研究人员80?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下,学术梯队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
同时我协同创新中心正在与日本立正大学、乌克兰国立苏梅大学、乌克兰发展经济研究中心开展科研合作。乌克兰功勋科学家列昂尼德·米里尼科教授、亚历山大·库巴特科博士受聘我中心特聘研究员。
我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团队建设将坚持多学科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协同创新中心坚持政校、政企、校企相结合,通过与延安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榆林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研究科研项目、双向挂职等方式,一方面促进高校研究人员掌握政府部门的监管需求、行业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另一方面促进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提升决策的理论水平。
(2)多学科结合
协同创新中心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西安财经学院、延安市发改委、榆林市发改委、延长石油与长庆油田等合作单位在资源经济、能源经济、区域经济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涉及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构建了一支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跨学科研究队伍,并通过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3)专职与兼职相结合
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开放、流动、合作”的原则,聘任国内外资源经济、能源经济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作为兼职研究人员,采用课题研究、学术讲座、集中授课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补充人才队伍。
(4)外引与内培相结合
协同创新中心鼓励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各种进修访学,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水平。同时选派青年骨干赴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并依据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充实研究队伍,壮大研究力量。
4 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与管理模式
“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陕西省教育厅、财政厅《陕西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精神进行建设管理,强调学科交叉和融合,鼓励与其他高校、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咨询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多元、动态、开放、融合、持续”为基本要求,鼓励探索切合实际的有效运行模式。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
协同创新中心设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三个研究部和行政综合部。
(1)理事会是协同创新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由来自学校、政府、企业的具有较高威望和造诣的7位专家组成。每届任期四年,届满可连任。
理事长:胡 健 教授,西安财经学院院长
副理事长:常程炜,延安市发改委总经济师
左长齐,榆林市发改委总工程师
赵 健,延长石油集团总经济师
刘 德,长庆油田公司总会计师
(2)学术委员会是中心的学术咨询、评价机构,由学术造诣深厚、公信力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的9位专家组成。每届任期四年,届满可连任。
学术委员会主任:任保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旺延,教授、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严明义,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 车阿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 张荣刚,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马莉莉,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胡海青,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杜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校长助理、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3)管理委员会是中心的管理运作机构,下设3个研究部和行政综合部,由中心主任负责。研究部是协同创新中心具体研究创新工作的组织实施机构,包括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部、能源开发与财税政策研究部、能源开发与经济测度研究部。综合行政部是协同中心行政事务日常管理机构。受中心主任领导,向中心主任负责。行政综合部下设综合行政、人力资源、培训咨询三个办公室。中心主任接受理事会的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建议,全面负责协同中心的运行,由具有一定学术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担任。任期四年。
中心主任:铁 卫教授,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院长
中心副主任:焦 兵教授,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
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模式
“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的运行管理模式,实施由决策、审议、管理三个环节构成的运行机制。
(1)决策机制
理事会是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对于学术委员会和主任办公会审议后的有关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财务管理等方面具体事务进行最后决策,并把结果进行公示或向协同中心内的相关机构反馈。
(2)审议机制
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学术委员会作为专业性审议机构,其目的是就某一拟决策议题进行审议,以增强理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根据拟审议专题不定期召集委员召开审议会,在听取中心主任充分介绍的基础上进行审议和讨论,并按照投票表决的方式形成审议结果供理事会决策参考。
(3)管理机制
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层次由主任总负责,领导三个研究部和行政综合部的具体工作。管理层在听取业务部门意见和建议基础上,负责起草相关规划和政策,提出执行方案和建议,与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协调有关会议安排并在会议上就有关议题进行汇报,对于理事会形成的决策加以贯彻实施。
5 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
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团队成员近年来承担重大科研任务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7项,主要包括:
1、胡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技术创新视角下的我国能源产业成长战略研究,11AJL007;
2、胡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研究项目,长庆油气田区块经济效益评价与应用研究,2012年;
3、赵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研究项目,长庆油田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2012年;
4、陈春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11BJY047;
5、王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炭联合基金),浅埋深煤层煤矿地表生态影响预测方法,U1261111;
6、王新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变革与创新研究,12XGL006;
7、李文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北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生计类型选择研究,12XRK007;
8、铁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北资源富集区碳排放增长预测及碳减排财税支持研究,13XJA790006;
9、焦兵,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我国西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共生路径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联研究,12YJC790082;
10、宋敏,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风险预警研究,12YJC790162;
11、李瑞,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生态经济工具与环境保护机制研究——以中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为例,教外司留[2013]693;
12、鲁玲,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统计研究,JP025;
13、东方社奇,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经济与能源结构研究,JP026;
14、周艳春,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研究,2011LY117;
15、王莉,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和测算碳排放需要的能源统计方法问题研究,2010LC44;
16、王丽萍,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产品生产碳排放的会计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2010LC45;
17、崔智敏,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生物燃料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研究,2010KRM50;
18、张文红,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陕西省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诊断评价与管理研究,2010JM9008;
19、铁卫,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支持西部大开发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后续财税政策研究,10E013;
20、归秀娥,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陕西低碳农业发展路径选择,2011KRM64;
21、宋敏,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陕西省能源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视角,11D013;
22、李涛,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技术创新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2011KRM127。
6 协同创新中心资源整合情况
“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系统整合了学校、政府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开展建设。
(1)重点基地、平台整合情况。目前该协同创新中心依托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即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企业管理学,研究力量雄厚,具有长期地方经济研究的优势,而延安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榆林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等政府与企业单位的协同加盟,夯实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的研究基础,无论是研究条件还是研究能力,都有大的改善和提升。
(2)办公条件。对于建设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安财经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召开了校党政联席会议、校长办公会,对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采取“举校体制”,集中全校的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全面保证,依托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建有独立的行政办公室、研究室、实验室、资料室和学术活动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研究办公场所,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扩大办公用房,为研究人员提供更为优越的研究场所。
同时,根据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改革的需要,延安市发改委、榆林市发改委、延长石油集团、长庆油田公司分别划拨专门的办公场地作为中心的实践研究基地。
(3)仪器设备情况。在省部级研究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的支持下,依托延安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榆林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基础逐渐夯实,相关的计算机、实验室、软件等资源比较齐备。另外,西安财经学院建有完善的经济管理类的实验室,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现代金融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ERP实验中心等平台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将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高效率的支持与保障。
(4)图书资料情况。目前协同创新中心拥有专业图书资料?2万余册,专业学术期刊?200余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0余种。初步建成与资源经济、区域经济学科建设和研究相适应的印刷型文献和数字化文献相结合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延安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榆林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协同参与建设单位,拥有较全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运行的数据库和大量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5)人力资源情况。协同参与构建创新中心的西安财经学院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与3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包括50名专职研究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38人,拥有博士学位的13人;
协同参与单位的研究力量雄厚,具有长期地方经济研究的优势,其中延安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拥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10人;榆林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拥有专职人员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8人;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52%以上;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各类专业人员18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达80人。
7 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单位的保障条件
1、2012年西安财经学院出台《西安财经学院关于成立协同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西安财经学院关于成立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通知》、《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西安财经学院关于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的原则意见》、《西安财经学院关于协同创新中心经费使用的原则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2、西安财经学院在长安主校区依托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为协同创新中心落实办公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各类基础条件,并每年下拨建设资金20万元用于中心建设,同时其它各共建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3、2012年5月,西安财经学院与延安市发改委签署《共建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4、2012年5月,西安财经学院与榆林市发改委签署《共建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5、2012年6月,西安财经学院与延长石油集团签署《共建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6、2012年6月,西安财经学院与长庆油田公司签署《共建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7、2012年5月延安市发改委下发《支持开展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8、2012年5月榆林市发改委下发《关于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9、2012年6月延长石油集团下发《关于建设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若干指导意见》;
10、2012年6月延长石油集团下发《关于建设能源富集区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若干指导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