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介绍 | 信息公告 | 领导班子 | 学术顾问 | 研究人员 | 研究方向 | 科研项目 | 学术成果 | 科研获奖 | 服务地方 | 国防教育 | 合作交流 | 联系我们
 
第一章 国防概述
发布时间:[2017/03/07]  发布者:     点击数:

概念: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1卷第144页)。国防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保障。强大的现代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事,关系到外交政策的大事。

 一、国防基本要素

(一)国防的主体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二)国防的目的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三)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军事

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暴乱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采取军事手段。

这是因为:

一是军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慑作用的手段;

二是军事手段是唯一能够有效对付武装侵略的手段;

三是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后手段。

2、政治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指的是“与军事有关的”政治活动,而不是政治本身的全部涵义。

3、经济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现代条件下,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国防斗争,都要广泛采用经济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国防经济活动、经济动员、经济战、经济制裁等。

4、外交

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所以又称军事外交。它既有通常意义上外交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区别于其他外交工作的特殊规律,是集外交与军事于一体的活动。它的范围很广,领域很多,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除上述因素外,与军事有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国防简史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芽于部落斗争,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国防史是我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和锤炼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来侵略的优良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尚武、文治武攻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国防意识和国防教育是与战争紧密相联的。我国最早的国防始于夏朝。我国古代涌现了一批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秦国粉碎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

1、军事理论日臻成熟。

2、军队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发展。

3、征兵制度的建立。

4、修筑庞大的国防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先后经历了27个世纪,全长5000里,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以土为本的内陆型国防观的标志

 (二)秦、汉以来的国防史

1、征服匈奴通西域。

2、吐蕃受封及对西藏的治理。

3、开发西南,建“海上丝绸之路”。

4、巩固东北边陲。

5、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

 (三)元末至前清时期的反侵略史

1、元末明初的反倭寇斗争。

2、郑成功收复台湾。

3、抗俄斗争。

 (四)晚清时期国防的衰落和近代国防意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倚仗其船坚炮利,以4000余人的兵力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清政府被迫与外国签订了11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没有一个主权属于中国的港口,中国人民倍受外敌凌辱。此时的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840年,英国为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在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赔款2100万两银元(占清政府当年财政收入的36%),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通商,英国还取得了关税、司法特权。《南京条约》开创了帝国主义以条约掠夺奴役中国的“合法化”的先例。从此,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这是英法在美俄支持下共同发动的侵华战争。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接着进攻白河口、天津,一直侵犯到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如1858年同俄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又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沙俄先占领我新疆伊犁地区,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俄谈订条约》等,共占去我151万平方公里土地,并获赔款504万两白银。英国占我九龙,并获赔款800万两白银,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等许多特权。法国获赔200万两白银。美国、法国均同英国一样利益“均沾”。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

1883年,法军攻占河内。1884年 4月,法军舰进犯中国东南沿海。中国损失惨重。1885年,法军进攻驻防凉山清军。清军老将冯子材率军诱敌深入,大败法军,收复凉山,并取得镇南关大捷,中国军队节节胜利,法国内阁因战败而倒台。可清政府投降派在英国操纵下与法国谈判时,竟使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达到了发动战争之目的,取得在越南的殖民统治权,并且打开了广西、云南两省的门户,使之成为法国对华扩张的重要地区,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边疆、邻国的侵略。1894年 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海面袭击清军船队,挑起战争。 9月,日军舰队又在黄海与清军北洋舰队展开激战。

黄海海战后,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攻占九连城,侵占大连旅顺。1895年初,日军陆海夹击,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另外还赔款2万万两白银给予日本。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的军队攻占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并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加利息一共9亿8千多万两白银。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同时划东交民巷作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扎。外国军队还在北京到山海关一线12个居点驻扎。清政府拆除大沽口及有碍京师至沿海各通道之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之各种组织等。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的60年间,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王朝的腐败,中国进入了有国无防的时代。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腐败统治,苦难的中华民族有了希望。但是,在短时间里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中国的希望又成了失望。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曙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打败了内外反动派和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先进国家制度的国家,从此,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中国的国防才得以建设和巩固,一支强大的铜墙铁壁的现代化的国防力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五)新中国国防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和国防的主人,国防作为人民自己的事情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下,国防建设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相协调,国防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强大的国防也给人民提供了一个安宁的环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钢铁长城。

(一)国家富强为国防提供坚实基础

新中国国防发展的依托是国家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领导、宪法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给国防规定了正确的方向、任务和战略,使国防事业健康发展。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外交建设等使国家经济实力成倍增长、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优良民族精神得到发扬、外部环境日趋良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为国防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国防建设良性发展

党和国家对国防建设极为重视,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国防现代化。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已建立了完善的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系、国防法规体系、国防科工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防科研成果。构建了巩固的边防、海防。人民防空及要地建设得到发展。国防教育广泛深入。军事思想、国防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三)获得了一系列卫国战争的胜利

为了保卫国家安宁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先后进行了数次不同规模的卫国战争,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主要进行的卫国战争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珍宝岛保卫战、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等;另外还有西沙之战、援越抗美之战、守卫法卡山老山之战等。

三、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探讨国防规律,并用于指导国防实践是研究国防历史的根本目的。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防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地位极其重要。

国防强,民族兴;国防弱,国家亡。这是中国人民的深切体会。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后期,封建社会进入没落时期,中国政治腐败、国防极度虚弱,结果遭到众多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割地赔款、生灵涂炭,中华民族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全面发展,国防日益巩固,取得了历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国家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鲜明的对比,证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国防是关系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大事,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二、国防强与国家强相辅相成,落后就要挨打。

国防力量薄弱就会招致侵略,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同时,还可以从史实中得出另一个启示,即国防的强大离不开国家的强大,国家的强大也离不开国防的强大,两者相辅相成。必须提高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走一条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国防力量与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科技力量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政治代表了国家文明发达的水平,政治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军事的发展,促进正确的战略、的产生,提高民族凝聚力。同时国防巩固才能保证政治的发展,国防巩固是政治力量强大的必然表现。纵观历史,凡是国防强大的时期,都是政治开明的时期。中唐和晚清国防状况的对比就是实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于政治、军事的发展,政治、军事状况也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战略资源中所包括的物资、能源和信息,都离不开经济科技的支撑。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家管仲曾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晚清和民国时期国防的衰败,都与经济发展的滞后相连。

三、必须将积极防御战略与坚持和平并重,打赢反侵略战争。

国防史实表明,搞武装扩张是不可能获得巩固的国防,必须走与邻为伴、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还要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战争往往是国防活动的最高形态,一旦敌人将侵略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时候,奋起反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否则就将亡国。我们即不侵犯别人,也不对侵略者示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实行后发制人。同样重要的是,必须打赢反侵略战争。要将战略上的守势和战役战斗中的进攻结合起来,积极争取主动,及时反攻,力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达到维护国家安宁、发展的目的。通过军事威慑遏制敌人的侵略也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内容。今天,在对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历次自卫反击战等历史事件的反思中,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道理

四、必须建设强大的军队和组织民众,重视积聚战略力量。

国防历史经验给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必须积聚强大的战略力量,才能达到巩固国防的目标。战略力量的中坚和骨干是军队,军队弱则国防弱。但军队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配合。国防力量汇集于军队之身,却蕴藏在民众之中,两者结合形成强大的战略力量。例如在鸦片战争中,我国军队有80万之众,但战斗力却很差,清政府又阻止民众参战,结果败给了只有15000人的英国军队,国门洞开。而抗日战争时,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善战,老百姓积极参战,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终于赶走侵略军,将中华民族从灭亡的边缘拯救了回来。

五、必须实行正确的战略指导和作战指导,提高主观指导能力

国防实践证明,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人的主观指导能力的高低对国防活动的进程和结局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中首要的是战略指导的正确性。战略指导建立在对全局的深入了解和正确判断上,对战略方向的选择、战略资源的准备、战略力量的建设、战略方针的确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断,它影响国防能量的流动和国防的成败。例如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抗战和阵地防御坚守城市的战略指导,结果败多胜少。与此相反的是,共产党以全民持久抗战和坚持山地游击战为战略指导,结果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下一条:第二章 国防与武装力量建设

关闭

 

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1556297 Http://jingji.xaufe.edu.cn/gfzx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韦常路南段2号